接着上篇继续谈谈CMMI为何到中国就水土不服了。
首先,在美国或者欧洲国家,CMMI并不是什么很先进的武器,毕竟计算机这东东都是他们搞出来的,软件方面他们自然也是大佬。由于欧美国家很早就重视高科技和知识经济,所以储备了很多这方面的优秀人才,并且建立了一套趋于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像生命周期啊、编码规范啊、基本设计模式啊这些东东在美国大学毕业生来看都是已经具备的能力而且形成了习惯。而且,欧美人的规范化意识比较强。所以,像CMMI这种我们看起来很死板的东西,他们基本上认为是应该这么做的。
从某个方面来看,我们的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教育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导致大学毕业生出来基本就没法进入社会工作,哪怕最基本的编码规范都没有良好的习惯。这会增加企业很大的培训负担,很多小企业没法承受,所以CMMI的规范化实施起来就比较艰难了。
其次,CMMI认证并不是类似与ISO这样的标准,它只是一个SEI推荐的软件开发最佳实践集合,认证也都是非官方的,证书也都是主人评估师个人签署的,与SEI这个组织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所以在欧美国家,希望获得CMMI认证证书的企业基本都是希望做好做规范的企业;而且,一般拿到某个级别证书的企业基本上都能够符合该级别的要求。毕竟,认证是需要费用和无形投入的,所以企业会根据自己的实力尽心尽力的做好。
到了我们国家,地方职能部门为了数字化的政绩,拿出补贴让企业去参加CMMI认证,补贴的费用远远超过了认证所需的费用。职能部门的初衷是好的,希望扶植中小企业做好,但是执行的结果却是通过认证的中小企业成堆成堆,真正知道和理解CMMI的却没几个。有的企业甚至就3个人也拿到了CMMI 3级的证书。这些企业最终的目的就是拿到补贴。
再次,类似于中国制造,我们的软件行业也还在制造这个层级,所以我们的领导绝大多数都是技术人员出身,对管理和团队化制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种现象最终导致公司高层自身对CMMI不理解,当然也不会重视。基本上就是拿到补贴后立刻束之高阁,理由是我们还不适应这个体系。
毕竟我国的绝大部分软件企业都在还在生存线左右,还不是这个领域的高端生物,生存是第一目标,良好的发展是在生存有保障以后才去考虑的事情。我们的国外客户以最低成本和最短时间的方式尽量压榨我们,我们的国内客户以最大个人回报和无限修改来考验我们,我们在维持生计的同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人员来思考生存后该如何快速长壮。
更次,刚开始,咨询和认证基本都是国外的老师来指导,现在国内的主任评估师(LA)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是与国外的主任评估师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工程经验非常非常的少,对于软件工程和管理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有的LA基本就是英语专业的,基本没有工程经验。这些LA基本就是靠着对CMMI模型的字面理解来忽悠中小型企业,所谓的咨询就是给企业一堆的文档和模版,让他们填完后拿到证书,并没有真正的为企业培养核心的过程改进人员,也没有为企业找到如何做得更好更省的方法。
我曾“有幸”与一位每年评估超过15家企业,SEI排名在前20位的LA相处,请他来为我们指导。在2天的行程中,除了阔若悬河的侃了5小时大山外,基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交流,每当我们涉及到模型到现实场景的映射问题时,总是被一堆的理由搪塞住。后期与同行交流才发现,这为LA英文很好,没做过任何的软件项目,凭着英文优势理解模型的字面意思拿到LA资格,接着就忽悠还没入门的小企业。有此LA在市场横行,我们的软件过程改进人才的中坚力量想壮大都是件很难的事情,甚至比通过CMMI高阶还难。
这个切面今天先分析到这里,下次以实际企业案例来说明(源自张浩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