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20000认证可用性管理活动过程

4活动和过程
可用性管理的目标在于确保组织向客户交付基于业务需要的适当的可用性,以及保证客户需求的服务质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可用性流程经理需要通过一系列主动和被动的管理手段对可用性进行规划、设计、实施、监控和回顾。

1.可用性规划
可用性规划必须在签订服务级别协议之前进行,它需要从新的IT服务和对现有服务作出的变更两个方面考虑。为了在日后向客户提供可靠的服务,需要在尽可能早的阶段确定组织是否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以及怎么样满足这些需求。
确认可用性需求
可用性管理需要明确客户的可用性需求,根据现有基础架构环境评估现有环境能提供的可用性指标。对于新进入的服务和现有的服务,可用性管理都需要根据客户的可用性需求对其进行可用性评估。
可用性管理还需要定义关键业务流程、IT服务重点服务、宕机时间、响应时间
等指标。
差距和可行性分析
可用性管理需要对现有提供服务的基础架构评估风险点,以及针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对于新的服务或者变更的服务,要对其所对应的全部基础架构链进行评估,确保其可用性。
成本分析
如果通过与客户协商发现现有IT基础架构所提供的容量和可用性同客户的可用性需求存在差距,可用性管理需要启动成本分析来分析成本,并基于可用性需求重新进行可用性设计。

2.可用性计划的设计和开发
可用性计划就是对可用性管理中使用的方法、步骤进行定义,通过对可用性管理结构、可用性需求以及现有可用性级别的分析,找到可用性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加以解决,同时从多方面对可用性管理做出规划。
开发基于服务级别协议的可用性计划应从如下角度考虑:
不同解决方案的成本差异;
可用性计划的细节
基于可用性定出硬件、软件、网络、服务等的基准值; 规定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服务级别指标;
可用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要与容量计划相互关联;
当面对新服务或者变更服务的时候,可用性管理应该对可用性计划和容量计划进行重新评估;
如果没有新或者变更服务出现,则可用性计划和容量计划应该至少按照年度周期进行更新和维护。
3.可用性计划的实施
可用性计划开发后由可用性经理进行评估。如果评估通过,则进入变更管理流程,通过变更管理流程启动可用性计划。

4.可用性监控和报告
可用性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进行可用性监控,所需的监控数据从事件管理和日常监控工具中获取。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关注可用性发展的趋势和是否有异常情况。所有可用性统计数据都需要定期提供给服务报告管理,作为制定服务报告的依据。
可用性报告可以包括下列指标:
业务系统可用率
平均修复时间
平均无故障时间
平均系统事件间隔时间
总体正常运作时间和宕机时间故障次数

5.可用性水平回顾

可用性管理需要定期进行可用性统计,分析可用性趋势,并根据情况制定可用性失效报告。该报告主要针对造成服务失效的设备、系统工程序等进行分析,从而导出可用性改进计划,以便进行持续改进。可用性计划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回顾,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更新。


点击关闭
  • CMMI认证客服

    CMMI3认证客服

    CMMI咨询

    CMMI4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