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5000要过程更要结果

许多CMMI和5000组织都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过程貌似完善了,事情也没少做,但客户和老板并没有看到期望的结果。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给大家支三招。

从FI (Fully Implemented) 到FM(Fully Meets)

参加过CMMI 1.3评估的朋友应该都知道FI(Fully Implemented),这是评估时给模型中每个实践定性的最好结果。顾名思义,Fully Implemented就是说预期的实践活动都得到了执行,也就是说活动都做了,你就达到了要求。5000评价更是基于子实践来打分,少做一件,会扣几份,扣多了自然就达不到要求了。
规则决定行为,这样的打分规则让CMMI和5000自然更关注活动本身,从而带来一堆仅能证明执行了活动的低价值文档,根本不考虑输出结果。这样的评估驱动做法让许多人和组织深受其害。
CMMI 2.0评估对实践的定性改了一个字,I(Implemented)变成了M(meets)。一字之差,改变了导向。2,0对实践的最高定性变成了Fully Meets, 全面实现了实践的意图。
追求FM,意味着CMMI和5000的改进必须是结果导向,必须考虑性价比,用2.0的一句话:Do more with less!

  我很认同Melanie Ziegler的观点:你不可能靠增加活动去扩展业务,你不可能靠卖故事点(story point)去创造收入。只有好的结果,比如交付能给客户带来价值的功能,才能帮助业务的增长。



找到公司的增长指标

不少做质量、做改进的朋友都问过我这样的一个问题:质量管理属于支持职能,如何能和公司的业务指标挂上钩?
这是个重量级的问题,而它又引入了另一个重量级问题:度量公司增长的核心指标是什么?其实许多组织缺少这样一个可以驱动所有部门,所有团队进行决策的度量指标。
Netflix是美国众所周知的网络电视平台,它的指标是“value hours”, 它度量的是一个节目占用户观赏的时间比例。这个值越高,则说明收益越好。质量工作的重点就是帮助清除影响其增长的瓶颈点。
Slack,当今最火的IT企业,它的增长指标更加简单:已经送出2000个信息的团队个数,其CEO这样解释为何用它作为整个公司的发展指标,“如果客户用Slack平台发出超过2000个信息,93%的客户会变成Slack的忠实客户。”他对质量部门的要求就是:“如何帮助更多的团队发出2000个信息?哪些质量问题影响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有了这样一个公司级别的增长指标,CMMI和5000就有了方向,在做具体决策如何平衡时也有了指南,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和它密切相关的质量度量指标。(后期会抽空深入探讨下如何避免质量指标和增长指标的脱节问题。)
 
让CMMI/5000融合到公司做的改进中

针对大家常提的两张皮的问题,除了执行的过程和书面定义的过程不一致之外,还体现在改进上面。每家IT组织在做年度计划时,除了完成利润指标外都会有一些战略改进活动。可惜这些活动往往和CMMI/5000完全脱节,甚至有些EPG会为了评估而人为造一些不疼不痒的改进专题,做一些无人关注的效果数据。这样的CMMI/5000改进不会带来实质的结果,EPG也就是个资质组而已。
我就纳闷了,为何不用CMMI/5000中过程改进的实践来管理这些改进活动呢?吃透其核心实践的话,是可以把这些改进活动的价值最大化的。CMMI/5000和公司实际活动的全面脱节无疑是灾难片。
去年完成了8个2.0评估,每次填写Performance Report都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因为它不仅要过程,它更要有数据支撑的结果,这些结果必须对公司的增长指标有正面的影响!
 最后和大家再回顾下CMMI/5000存在的基础:
 
产品的质量和用来开发这个产品的过程的质量有极大关系!
 过程改进是手段,取得好的结果才是目的!

原创 丛斌博士 老丛讲桌

点击关闭
  • CMMI认证客服

    CMMI3认证客服

    CMMI咨询

    CMMI4认证